老虎游戏机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代表委员为“老”问题开出新良方——社区居家养老:让发展和民生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0-01-13 14:48

信息来源:老虎游戏机
【字体大小: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0年01月12日

  被赋予双区建设历史使命的深圳,除了在“践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先行示范,也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作出表率。连日来,参加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六届人大八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聚焦群众关切的“养老”问题,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言新良方。

  “老有颐养”,呼应先行示范区责任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建立完善与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关切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后顾之忧,也是深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在发言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深圳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这为2020年构建走在全国最前列、具有深圳特色的“养老1336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廖远飞说,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报告》提出“着力推进老有颐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变化,深圳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加快《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等立法工作,还将提供更高质量、更加精准的养老服务,打通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米”,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等,不断增强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活万亿蓝海,补齐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短板

  记者留意到,推进建设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一直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涉“老”人大建议近10份、政协提案近20份,逾百位代表、委员聚焦养老,从硬件设施补短板、养老立法勇创新、运营管理谋改革、人才培养更灵活等方面的先行示范,现场讨论发言。

  市人大代表秦钢从破解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用地成本较高的角度建议,将盘活闲置商业、办公用房和工业园区,与合理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补齐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短板相结合。市人大代表戴梅等12人从推进科技民生建设的角度,建议加速落实“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及扶持产业建设。

  市人大代表郑凯平等15人建议,按照市场化、品牌化、项目化的方式,规划和建设若干老年服务业和老年服务产品制造业集聚区,培养一批老年服务业创新和品牌企业,培养发展为老服务公益慈善组织,积极支持和推动建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基层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等。

  推进医养结合,提升养老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目前,深圳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00万人,其中户籍老人33万人。伴随养老立法、政策制定,以及一系列产业项目的落地,在养老服务的配套和延伸领域,代表、委员们也展开新的思考。

  市人大代表李咏霞等12人,以罗湖区黄贝岭养护中心暨黄贝岭长者饭堂密切民政养老与医疗资源联系、开创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技术结合新模式的样本,提出结合城市更新助推医养融合,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用地保障。陈国红等9位代表建议,针对家庭结构小型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满足老人社区个性化养老需求,化解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办证难问题,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及安宁疗护保险的开发和推进等。

  社会养老服务是规模化、体系化、社会化的事业。市人大代表张育彪等16人联名建议,推动成立养老服务标准化研究与实践的专门机构,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出台,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国际化工作水平。市政协委员房涛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市政协委员孙亚华、曹国文等建议,加强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在运营服务过程中的监管,扶持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居家养老安全环境评估和适老化改造等。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