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笔民生领域投入不打折扣地兑现,让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鹏新区:民生保障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0-01-20 17:25
打印
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01月19日
长者饭堂,让新区老人幸福感爆棚。
践行初心,民生才有保障。随着高质量“美丽大鹏”的持续推进,新区各方面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翻开2019年的“民生账本”: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九大类民生及公共安全支出57.9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9.2%;投入5000余万元采取群众“点菜”方式,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588个;首批4家长者饭堂启动试运中……一笔笔民生领域投入不打折扣地兑现,让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
初心不改,百姓之幸;初心不忘,百姓之福。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2019年,新区的民政工作交出了好答卷。
稳就业
助残疾朋友“触网”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居“六稳”工作之首。2019年,新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50%。
新区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为稳就业提供强力支撑。加大就业创业措施力度。2019年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招聘会8场,进场企业258家,提供岗位数量4905个,达成就业意向1077人,户籍居民培训494人次。
优化技能培养环境。认真制定人才载体培养计划和人才配偶就业帮扶计划,2019年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载体2个,发放资助金10万元。开展粤菜师傅、核电设备维修、电路设计等技能培训达255人次。
新区特别关爱辖区残疾人朋友的就业问题,多渠道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6月,“互联网+”就业创业培训班在大鹏办事处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举行结班仪式,这标志着为期五天的“互联网+”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由大鹏新区残联主办,共有20名残障人士参加,旨在进一步转变残障人士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其在家就业、创业能力。
随着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新区稳就业基础扎实、进展顺利。
大手笔
加大基础民生保障力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9年,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居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民生微实事项目加快落实。2019年审定项目588个,审定项目金额合计5000余万元,快速解决了一大批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养老服务事业稳步发展。在全市率先探索出台《深圳市大鹏新区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暂行办法》。推进长者助餐服务工作,大鹏新区首批4家长者饭堂启动试运营。推进大鹏敬老院升级改造为区级养老院,该项目现已取得项目建议书批复。以南澳敬老院为试点,委托南澳人民医院管理,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目前已完成概算审批及施工图审核工作。
残疾人工作保障有力。2019年发放残疾人各类补贴446.62万元。“残疾人居家照料服务”项目获得2019年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积极推动无障碍建设,制定出台《大鹏新区创建无障碍城区行动方案》,推动大鹏新区旅游景区无障碍试点建设。关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制定《大鹏新区残疾少年儿童居家康复服务补助办法》。
低保、救助事业不断完善。2019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0.04万元,出台《深圳市大鹏新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大鹏新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精细实
民生服务“零距离”
2019年11月7日,大鹏新区首个社会工作服务站——葵涌办事处社会工作服务站正式揭牌。该服务站整合葵涌办事处枢纽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职责功能,分别在9个社区开展工作,以平台建设、常规服务、特色服务的思维开展多项专业服务内容,实现服务的有效推进。
新区要求葵涌办事处借助社会工作服务站,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运作机制,打通民政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要求社会工作服务站要找准定位,切实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将专业服务做精、做细、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此举有利于增加民政服务有效供给,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民生服务“零距离”的目标。据了解,2019年,新区一直在推进社区服务项目改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项目改革初步实现预期目标,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增强,服务量进一步增加,平均每季度社工服务居民的次数由改革前(2017年4月)的28867人次提高至65951人次。
目前新区社工总人数达到了253人,已逐步形成了一支服务领域覆盖社区、民政、司法、残障、卫生、信访等多个领域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