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深圳第一次过“老人节”
发布时间:2019-10-08 17:47
打印
来源:晶报 2019年10月04日
2004年10月20日,快乐过节的深圳老人。顾蓉 摄
1989年10月15日,深圳市举办活动庆祝首届广东老人节,市长青老龄大学学员进行时装表演。刘廷芳 摄
2004年10月21日,中航集团“秋之韵”老年合唱团举行汇报演出,迎接重阳节的到来。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2009年10月,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在中英街回归广场举办“社区老人节庆金婚”文艺晚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民间历来有登高爬山、饮菊花酒和插茱萸的习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1989年4月28日,广东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也通过一项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广东省老人节”。决定指出:通过老人节的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老年节”入法后,一些对老年人有福利措施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政策有了法律依据,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保护。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991年举行的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目前,世界上除少数国家外,很多国家的人口结构都在趋于老化,这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而平均寿命不断增加造成的。人口老龄化对各国的长远发展将产生影响,为此世界各国对老龄科学研究和对老龄科研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联合国和不少国家都组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老龄科研组织和机构,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综合研究。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美德。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老龄问题,建立了老龄组织机构,努力创造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老龄事业。其中,将重阳节定为法定“老年节”,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关心和重视,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1989年10月,为了让本市老人过好第一个“广东省老人节”,深圳市举行了文艺表演、游园活动和老人时装表演赛等活动。此后,每年“广东省老人节”,以及后来的“中国老年节”,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文化娱乐生活,展现老年人的风采,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