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优绘就爱的答卷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发布时间:2022-08-19 18:07
打印
时间:2022-08-18 来源:南方日报
什么是幸福?在市民眼中,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在一个个真实而温馨的变化里。
2020年4月,69岁的张先生用深圳智慧养老颐年卡在福田地铁站内刷卡进闸,成为深圳市第一批享受到刷卡免费乘车优惠的老年人。
不被年龄束缚住脚步,是一种幸福。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园项目,正在马不停蹄地加紧建设中。按照规划,这所高中园未来将提供公办普高学位7500个。市民吴越感慨道:“建设更多、更好的公办学位,让更多孩子有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也让更多家庭有了盼头。”
下一代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一种幸福。
在更换心脏除颤器并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后,术后清醒的戴先生对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竖起了大拇指。戴先生植入的是“港澳药械通”引进的一款新械“可吸收抗菌封套”,这也是内地首例植入案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植入感染及并发症风险。
让生命得以健康发展,是一种幸福。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是深圳建设民生事业的七项目标。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之路,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步“生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老有颐养
从“衣食住行”陪你优雅老去
15元在深圳能吃到什么?在深圳的社区长者饭堂里,可以吃上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一份汤、米饭和开胃小菜。不仅如此,深圳的社区长者助餐点还会定期收集辖区老年人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口味、喜好等,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菜品搭配,让老人们吃得放心、舒心、开心。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推出“我为长者办实事”12项服务事项,其中就包含每个区建成一个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示范街道。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74家养老机构、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61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在家庭养老方面,深圳面向全市老年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对年满60周岁中度及以上失能或年满80周岁高龄户籍老年人,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资助,资助范围和资助标准居全国前列。
身处“科创之都”,深圳养老“科技感”还体现在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深圳通过积极打造居家养老智能应用场景。为部分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等特殊老年人免费配备智能呼援设备,紧急情况可以一键链接到专业服务。
同时,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老年科技产品、智能养老设备,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6家科技公司、11个街道、2个区先后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街道和基地,4家公司入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深圳市龙华区被确定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深圳在“一字之变”上力求改革创新,在“衣食住行”领域事无巨细,为银龄群体描绘出绚丽晚景。
学有优教
情感、学习、生活多管齐下陪伴孩子成长
2022年秋季,龙岗区、坪山区、光明区等3所高中园各3所公办普高学校即将开办,成为本年度公办普高大幅增量扩优的主要“推动力”。
“这两年光明的学位越来越多,学位申请很顺利,我和儿子终于不用两地分离了。”原来,梁先生像候鸟一样,在深圳和老家四川两边奔波,今年8月,梁先生将儿子和妻子从老家接过来,准备一家团聚。
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高需求”,深圳直面土地、规划等难点,以大手笔大魄力,推进学位建设。福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两年来,福田没有出让过一块住宅用地,为满足教育对土地的需求,我们动员全区力量,穷尽资源,想尽办法。”
“深圳温度”还体现在学校对随迁子女的关心和帮助上。深圳调研发现,很多随迁子女的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子女教育。部分随迁子女因迁移流动、社会关系重构,心理状态不佳,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出现自卑等情况。面对现实教育需求,深圳引导学校强化家校协同,建立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很多学校以心理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从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多管齐下,给予随迁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数学老师会讲有趣的故事,科学老师会讲前沿的知识,英语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深圳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众孚校区学生史源(化名)的父亲是夜班车司机,母亲从事打包工作,早出晚归是常态。学校在了解史源的家庭情况后,尽可能在学习之外多关心他。史源坦言,自己在学校找到了更多温暖。
病有良医
让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
“我们在深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感动,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真的非常感谢他们为孩子带来了多一分希望。”得知孩子手术顺利的消息后,小林父母这些天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在这一刻落了地。
今年8月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完成了华南地区首例未成年人人工心脏手术,刷新了目前全国范围内接受人工心脏手术患者的最小年龄。
手术由院士胡盛寿亲自操刀,为小林植入了一颗目前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这也是北京阜外医院与深圳科技企业“医研企”融合的产物。
从“补短板”到“建高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深圳医疗改革挺进“深水区”。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深圳以“三名工程”为抓手,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医院或医院管理组织来深合作举办市属医院,累计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5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为深圳带来一流的医院管理体系、医学人才和医疗技术。
在“三名工程”的带动下,深圳看大病的水平快速提升,市民看疑难重症不用再跑北上广,不出城就能看到好专家,甚至还有不少患者专程从市外来深就医。
进入新时代,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民众对深圳的医疗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实现“病有良医”,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解决“看病难”,深圳推动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社康机构等组团运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为解决“看病贵”,深圳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药品集团采购、“4+7”药品集采等方式,让市民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一些药品的费用降低了七成以上。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如今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已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市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
先行示范亮点
截至2022年6月初,深圳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345家,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享受优惠折扣,咀嚼机能不好的老人可以下单特制的饭菜。同时,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深圳还提供送餐到家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生活的便利。
2020年,深圳打响新时期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战”,5年内将新增74万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在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基础上再增加78%,加上此前规划的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合计近百万个。
截至2022年8月,深圳共有“三甲”医院30家。2021年,全市共有829家社康机构,平均2万人拥有1家社康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全市覆盖率达到100%。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